第四章 行为:向前一步,滚动你人生的雪球(3)

第四章 行为:向前一步,滚动你人生的雪球(3)

  但是,这种自我型的领导力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授权的话,就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个人可能会经常逾越自己的权限,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这种事情很容易得到更上级领导的否定,因为你出“场”了,就是说你出界了。职场中,一旦某个人做出了越级的行为,其上级就会感到一种冒犯。很显然,这种打破职场平衡、挑战现有工作生态的行为,肯定会得到很多的抗拒、批评和否定。因此,自我形成型的领导力往往需要努力地去赢得真正的授权,这样才能让两者协同起来,保障自己更好地展开各种行动。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想当领导这件事还是能够比较积极正确看待的。我们作为职场中的工作者,不论是新人还是老手,在将来肯定会或多或少地成为某个层级的领导,所以对于领导力的关注,也是一个实际的职业发展问题。

  领导行为的介入与放手——“肩膀滑”与“手指尖都给你拴起来”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的话,我们不仅要从校园教育领域研究领导力,更要对毕业后的每个人都提供领导力的分析。

  当你作为领导的时候,你什么时候要介入下属的工作?什么时候要放手?这一点很有学问。我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表述:说某个人“肩膀滑”。意思就是,这个人作为领导不喜欢担当,没有责任感,就像挑不起来担子一样。

  这就是领导没有及时地介入下属工作的结果。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拿着鸡毛当令箭”,就是说他(她)的领导行为过度了。这里可以打一个比方,就是恨不得“用手铐把你的每一个手指尖都给锁起来”,这就是过度的约束。

  怎么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有一句话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就是对领导行为的介入与放手最好的一个表述。首先,将领和君王之间的等级差异是我们这句话的大前提,由于君王没有亲临一线,不可能了解战场的所有情况,而且消息也不够及时。所以在面对某些命令的时候,这个一线的将军有权去做出一些改变或者拒绝,毕竟都是为了全局好。

  高水平的领导,往往善于剖析和把握人的心理。如果你能让对方在心理上愉快,既能够坚持底线,又能够有积极性,我认为这个总体的领导管理就是成功的。那么反过来说,心理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另一个值得操心的事情,我喜欢叫作“管理领导”。

  你怎样去管理你的领导呢?这里的管理肯定不是通过一些指令或者命令让领导做什么事情,而是说通过你的一些语言和行为的一种长期配合,优化你和领导之间的相互行动,从而来达成某一种默契,这样就使得领导能够更好地给你分配工作,更好地指导你,甚至约束你,你和领导之间的相处,也会更加的融洽。

  既然下属想要“管理领导”,那就要有管理领导的智慧,而作为领导,也要学会适时放手,适度引导,尊重下属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让其来“管理”你。如果你已经给了下属某种行为的权力,那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在下属没有遇到更高难度的事情的时候,请不要过多地干预。过多地干预不但会在行为上有不利影响,也会在心理上给下属“权限得而复失”的感受。大家当了领导之后,希望能够重视这个问题,不然的话你可能在鞠躬尽瘁的时候,依然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很多人越当领导越苦闷,甚至想回到自己还是基层员工的“最初的岁月”,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失败的领导行为

  接下来我们举几个例子,来介绍一下典型的几种失败的领导行为,并且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领导行为不可取。

  第一种常见的失败领导行为,是任由各行其是。

  首先是放弃管理控制,任由下属的各个工作者各行其是。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行事风格、不同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作为领导来说,你不可能把大家都变成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哪怕是在强调一致性的军队里也做不到。但是作为领导,一定要非常关注一点:努力不让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产生彼此抵消、互相伤害的结果。

  我们经常讲求同存异,这在职场心理方面也具有非常实用的意义。我们为了求同,就需要在心理上有所建设,只有大家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能实现配合的完美统一,最终形成合力达成目标。行为是表面,内心才是根源,如果不能从心理层面彼此认同的话,就需要找到一个互相的缓冲区,彼此避让要有一个恰当的距离,这就是和而不同的空间。

  另一方面还是要有一个大致相同的行为准则,不能搞绝对的自由,这样才能保障协作。所以几乎所有的企业和部门都要制定规章制度,这就是长期以来,大家形成的经验,这种公约可以用来避免不利的影响。

  第二种常见的失败领导行为,是纵容部下展开无意义的不认同,导致争论不休。

  既然说无意义的不认同,那么也就是承认有的不认同是有价值的,大家彼此的积极提示、争论乃至批评或矛盾都可以适当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似乎这一条听上去和第一条有点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在现代的工作环境中,大家非常鼓励争论。

  这点当然没问题,但是,我们在发扬这种先进的、现代化的行政风格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这些争论必须是有意义的。因为只有有了意义,你才会在心理上接受,并明确是对事不对人。如果说没有一个明确的意义,这种争论很快会上升到彼此之间对于人格的攻击。对道理的否认就变成了对这个人的否认,各种问题很快就产生了。

  作为领导,你既能够在正确的时候去组织一场争论,又需要适时地阻止这场争论。或者说在一场争论已经发生的时候,你可以在恰当的时候给叫停,踩刹车。

  因为当争论开始的时候,哪怕一开始彼此都很理性,最后也可能失控。很多案例都是这样,一开始彼此都是有理有据、互相尊重的,但最后不知不觉就演变成了人身攻击。

  所以说,花已半开,酒意微醺,才是妙处,不能让争论完全进行,尤其是面对职场经验并不是特别丰富的人。

  而如果一些老手彼此之间在发表争论的时候,他们就会自己给自己在合适的时候,做出停止的默契决定,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领导的行为。

  第三是盲目的举手表决式民主。

  民主这个概念,是现代工作体系中被广泛接受的一个概念。特别是对于一些刚刚担任领导岗位的人来说,总会想到要发扬民主。

  其实对大部分受良好教育的职场人士来说,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发扬民主,这是人内心非常自然的一个进步趋势。但是,民主也是有它的使用范围的,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按人头计票。

  这里举几个例子,在现代商业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股权,而这些股权并不相等,大家有自己表决权的大小;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常任理事国,他们可以一票否决,也和其他国家不同。有些时候并不是说按人数的高低来决定事情的,所以民主不等于举手表决。

  说到这里,其实跟心理学的关系就不太大了,这是公共行为,更接近社会学。因为面对不同的事情,每个人的权重是不同的。那有些事情你作为核心当事人,应当享受的权重往往更大,而作为旁观者的权重并不明显。这个时候如果完全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就可能导致一种情况:旁观的多数杀死了处于风口浪尖的少数。这种大锅饭一样的民主,显然是不合理的。

  一般来说,在进行民主表决的时候,尽量先选择一些无关痛痒的领域。比如说今晚去哪儿吃火锅,我们两天之后是去哪里开会,我们公司的天花板是用白色的还是要贴一些彩色墙纸。在这些领域,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因为这个时候大家的权重基本是一致的。

  但若是到了决定生死存亡、大的战略性的表决的时候,建议还是采用一个集中的代表委员会的形式,由指定人数的代表来表达。

  盲目的民主也会在心理上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如果凡事都进行投票或举手表决的话,那大家也会慢慢地对领导的权威产生怀疑,感觉它更像是一个表决大会的主持人,而不是一个富有领导力的领导。这就要再回到领导力了,良好的领导力应该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要强行发表看法,给出一锤定音决定,什么时候放手让大家发表意见。

  面对下属,是“用人之长、容人之短”,还是“补人之短”?

  现在很多企业在培训的时候会提到一点:当领导要学会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我觉得这句话还是要辩证地看。大部分时候,我们应当让每一位职员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这点毋庸置疑。

  但是面对短板的时候,我们要去思考到底是要回避,还是要补强。回避的话,也很容易导致这样一个情况:能者累得半死,而笨蛋却天天闲着、混水摸鱼。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优点太多而被你过度使用的话,那些优点不突出的人分到的工作量就少了,除非你在待遇上能严格做到公平,否则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团队协作和下属的情感。

  一旦职场分配的公平性受到了破坏,人们就会很快产生一些不一样的变化:那些能干的、多才多艺的员工就会叫苦不迭,对自己现在的境遇感到不满,而那些不求上进的员工,反而会得到一种鼓励。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可乘之机,从而放弃自己的进步,从而也不会在很多的事情上体现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是要更多地去补人之短。

  固然,这种补人之短是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成本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是可以维护整个职场长期健康的、有良性发展的。

+加入书架
主人,方便您下次找到
我,赶快把我放入书架吧~关闭
  • 目录
  • 书签
  • 上一章
  • 下一章

作者:卢文建 彭振桓

分类:自我调节

状态:已完结

扫一扫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