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行为:向前一步,滚动你人生的雪球(1)

第四章 行为:向前一步,滚动你人生的雪球(1)

  │把事情做对,而非和自己作对│

  电影《后会无期》里面有这么一句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虽然“一生”这个话题有点大,但即便是职场里普通的一件事情,比如你正在学习一个比较复杂的技能,或者效仿他人想做成一件事。在听过了很多道理后,也可能依旧做不对。

  很多人听到电影里的这句话,可能只是内心涌出一番认同感,然后继续按照自己原来的方式做事情。“知道”并不等于“能做到”,而“能做到”又不等于“能做对”,所以职场技能和行为的修炼,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这个现象。

  为什么有人在一个职位上勤恳工作多年,一直都没有升迁?为什么那个榜样人物就在你面前,你却学不到对方的精髓?你有没有想过原因是什么?

  或许你已经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视频,考了很多证,参加了很多课程,但真正让你发生改变的有多少?白纸黑字面前的你,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真的满意吗?大部分读者内心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为什么成长那么慢?我们的努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大家所谓的“学习”,有很多是浅层次、低效率的学习。如果学过的知识没有转换为改变现状的行为,那么你听到的这些道理就不会见效。我们固然鼓励阅读求知,但在具体的技能和任务面前,读书并不是读得越多越好,知识也并不是了解越多就越好。

  我们想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道理都有用?

  抛去少量歪理邪说不谈,实际上所有的道理都是有用的,但是,它们不一定会立刻生效,也未必包治百病。现今社会的高速变化与价值导向,会在无形中逼迫我们追求所谓“实用价值”,而大多数的道理都是在描述一个很大的愿景,对于眼前的事情却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就好比“诚信”两个字,你坚持它肯定是对的,但是诚信所带来的好处,却需要很多天甚至很多年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一个人是否诚信,和其某一个具体技能的养成通常关系不大,一个篮球运动员很诚实,难道罚球就一定准吗?所以并非是“好人没好报”,只不过诚信并非万能药。

  另外,“知错就改”也未必合理,你更需要的是认同和针对性行动。

  别人讲道理,你听道理,这涉及“注意”这个心理学术语——此时你把精力集中地指向对方的话,这就完成了“注意”。但“注意”只是把东西吃下去,并不一定能吸收,有时候没准还会拉肚子呢!

  简单的一个道理,听再多遍,我们也并不是调动全部精力进行倾听。我们在听道理的时候,往往是一种被动状态,比如,当你做错了什么事情,你的朋友、家人、老师、领导会对你进行“传道”,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点头,但心理层面上却只是在做表面的认同。你听到了他们的道理,借由这些比较权威的嘴巴说出的话给你一种教导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缓解我们因为犯错而导致的内心焦虑。

  可是,焦虑缓解了之后怎么办呢?如果你能够去思考道理之外的道理,并且开始有持续的针对性行动,才算是真正开始了自我修正。

  学习时老师说过的话、说明书里的条条框框、办公室墙上的规章制度、短视频里的操作教程……做事情的道理,其实也就那么多,获知它们并不困难。但是当一个具有权威地位的人说出来的时候,你总感觉醍醐灌顶。

  但是请注意: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一种自我麻醉,它只是表达了你对这个道理的确定与认同,这种自我的确定与认同并不会让你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它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让你延缓下次犯错的时间,或者说改变犯错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言,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知错就改。

  思维惯性和生物本能:简单来说,指导我们做事情的永远不是道理,而是基于我们从少年时就早已形成的人格基础、我们一直以来深埋于潜意识之中的某种固定倾向的动机、每个人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和本能。

  当我们在面对现实当中很多事物的时候,我们总容易产生的就是“自动思维”,也就是看到条件A瞬间就会得出结论C,而中间的过程B,我们很少有人去深究,也少有这样的意识。而那些真正对你起作用的道理,往往是中间的过程B,当你及时开始有针对性地修正和联系后,效果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另一方面,你也别低估了自己,恶化了自己的处境。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大学不要钱,到了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小学又不要钱了;我们不该买房子的时候,房子是单位分配的,等我们要买房子的时候,房子就都是开发商卖的了;我们买不起车的时候,马路上很少堵车,等我们买了车,天天都在堵车……”这类抱怨,应该不止我一个人听过吧,网上一搜,比比皆是。听到这样的话,总会难免感叹:我们的青春,怎么就这么困难呢?

  生活的困难有迹可循,不顺心的事儿实在太多:物价连年飙升,别人总是比我们更能占尽优势,求职形势的严峻,福利待遇越来越不满意……我们大概常常感慨过去,感慨过去的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种种感慨的言下之意,是对当前的不满。

  抱怨这种行为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这么做,偶尔发泄一下,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也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别让这种抱怨,成为你意志消沉的导火索。

  另外,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当前身处的社会。客观地审视,今天我们在客观上所拥有的资源是越来越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医疗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也就是说,如今的生活大环境,其实是越来越好了。生活就好比是一个圆,圆内的是既有的幸福,圆外的则是不满,幸福越多,你接触到的不满才会越来越多。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很多过去的痛苦,眼下正在消失。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似乎都过着美好和惬意的生活,反过来看看自己,好像总是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消耗着大量精力,难免会羡慕身边的其他人。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恨与痛”;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伤透脑筋的困难。

  任何一个时代,也都不会饿死有能力的人。时代所淘汰的,只会是混日子的弱者,只会是那些不适应这个时代的人。我们驾驭时代的关键,其实就是面对这种压力,承担这种苦难,用自己持续而坚实的努力,去不断地提升自己,以你我勤劳的双手,来达成终极自我满足的幸福彼岸。

  人的一生,怎么可能占尽这世间所有的便宜?既然享受着时代发展的便利,就需要忍受发展带来的缺点。在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之前,得想一下,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承受这些痛苦?没了这些痛苦,我们是否会因此遭遇另一种更大的痛苦?

  我们在进行信息对比的时候,往往会去美化“对照组”的信息,进而虚构了自己的不幸。举个例子:我们总是说看病难、看病贵,医疗条件比美国差太多。是这样吗?我在美国学习期间,曾因为受伤去打破伤风疫苗,国内几十块钱就能搞定的事情,我花了180美元;花几个星期的时间去预约大夫的情况,在美国并不罕见。而在国内,我们大概只需要在医院大厅等一小会吧……

  抱怨困难,似乎更像是在找借口。把生活的难度放大,自己的不如意似乎也就有了一个客观的理由。这种心态,与其说是自我安慰,倒不如说是自我欺骗。优秀的人依旧优秀,努力的人依旧努力……岁月流逝的脚步从未变换过节奏,你,不要让自己被淘汰。

  ‹01›

  行为背后,自有其道理

  人的行为千奇百怪,我们谁都不知道下一秒自己会做出什么事情来。但是,我们也总有那么一些神机妙算的时刻,不但能够自己知道会做什么,甚至可以预测别人接下来会怎么做。

  实际上,对于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正确预测,是基于你对现有行为的识别与分析。善于观察的人,就能把看到的事情分析出道理来,顺着这个道理,就能推敲出下一步的发展。所以说,行为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信息,关键的是行为背后的道理。

  认可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描述很多行为。人的动作,虽然有万亿种不同,但分类起来,无非是三种:从简单到复杂来说,分别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和组合型复杂反射。

+加入书架
主人,方便您下次找到
我,赶快把我放入书架吧~关闭
  • 目录
  • 书签
  • 上一章
  • 下一章

作者:卢文建 彭振桓

分类:自我调节

状态:已完结

扫一扫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