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语言:情商高,就是会说话(2)

第三章 语言:情商高,就是会说话(2)

  “示范”会有惊喜——镜像神经元的刺激

  你可能会有一种感觉,在听到或者看到别人在做一个动作的时候,你偶尔会不由自主地去模仿这个动作,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发挥作用。在人类及少数高级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存在着“镜像神经元”这个小系统。经研究发现,人类的镜像神经系统更加发达,这是我们模仿的基础,也是你说服对方的一个心理学利器。

  在尝试说服某人的时候,你最好能够进行示范——把你想要的场景或者效果“演出来”。这么做不仅仅是让对方看到实际效果,而且还是在进行示范,对方在潜移默化中会有模仿你的趋势。比如说:如果你希望领导灭掉手里的香烟的话,你也可以拿出一支烟然后灭掉。这样对方就会有较高的概率也去灭掉烟。

  重复确认

  当领导在思考你的建议时,如果他(她)通过语言表达出了一点点认可的意思,你需要及时跟进,通过语言来重复他(她)的这番话,这就是重复确认。还是拿灭香烟举例子,比如领导说“这里似乎不能抽烟”,你就可以及时跟进一句“是的,这里似乎不能抽烟”。这种重复确认,可以巩固对方在犹豫期的决策行为。当然,在进行语言重复确认的时候,要当心有些敏感情况,具体什么时候敏感,就要靠你平时的观察积累来帮忙了。

  避免“当老师”

  虽然大部分劝说都是基于善意,但是善意也是有一定伤害性的。古语说“人之过在好为人师”,这句话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劝说领导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当我们进行说服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让对方感到你在教他(她),避免使用否定对方的语言,这样就能使劝说行为更加被人接受,不易引起对方的“防御机制”。

  ‹04›

  不怕下属天天闹,就怕领导开玩笑

  “不怕下属天天闹,就怕领导开玩笑”,这句职场打油诗,是有几分道理的。领导因为自身角色的特殊性,他的玩笑语言常常会给听者产生不一样的效力,同时,领导的玩笑话中,有些成分是有意、认真说出来的,所以也应当引起重视。

  领导开玩笑分几种情况,比如说在大会上开玩笑,在单独谈话时开玩笑,或者在工作之外开玩笑。玩笑里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到底哪种玩笑是纯玩笑、什么时候是借着玩笑说真话?我们基于语言背后的心理,来做一番推敲。

  在分析陌生英语单词含义的时候,有个手段叫“借助上下文推测含义”,这种思路同样适用于解读领导的玩笑话。举例说明一下:假设在会议上,领导长时间批评了某位同事,随后这位领导开了个和批评内容相关的玩笑,这时候,玩笑话显然就是意有所指了。

  什么时候的玩笑才是完全没有针对性的呢?通常来说,如果偶发性、刺激性事件导致的玩笑,就不太具有针对性。比方说路边突然有个人滑倒了,如果此时有人拿这个开玩笑,虽然这个行为可能不太仗义,但这种玩笑基本不针对人,你也就可以放松起来面对这一番玩笑语言了。

  ‹05›

  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我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遇到过很多遭受这种情况的朋友:就是无论你如何绞尽脑汁、如何努力都无法取得领导的满意。这种情况下,分析事情的成因固然是很有效的措施,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不满都是看得出原因的,因为有时候这种不满的起源很微妙,也不会被表达出来。

  在此,我给出的建议是:尽可能在你获得肯定多的领域做事情,努力避开那些你容易挨批评的事情。获得肯定,可以是领导对你的工作满意,也可以是虽然不满但感觉你有进步。而总是获得否定的地方,还是最好能够另请高明——如果你可以转交给其他同事,那就转交好了,实在找不到出口,也可以考虑尝试外部协助。

  有时候,同样一件事,哪怕做出了同样的结果,不同的人来执行也会得到领导不同的评价,这里面就有领导前期固化的一个潜意识在起作用,小李如果在领导心里是会做这种事情的人,那么他做起来可能赢得肯定的概率就大。反之,如果领导本来就认为小张做不好这件事,那么小张即便做好了,获得的最终评价也会偏低。

  没办法,领导也是人,也有先入为主这些主观的人性弱点。

  ‹06›

  读出什么是真为难,什么是婉拒

  曹丕想要谋权篡位,但几次暗示汉献帝禅让给他,然后曹丕还得几次假意拒绝。这种来来回回看上去很磨叽,但在当时的礼法和公众评价的氛围中,是必然要这么做的。事情放在今天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时候,对方拒绝一些好意、好处,是迫于现实环境和舆论的压力。

  而你能否准确判断对方到底是不是真的拒绝,就需要一些心理学基础了。

  通常,如果拒绝的语言非常具体,往往就是真的拒绝。

  如果对方的拒绝含糊不清,就是婉拒。比如说:如果你请某人到你家做客,如果他说“对不起,我今晚九点还要去××× 那里帮忙搬家”,这种拒绝理由虽然未必真实,但足够具体,所以就是真的在拒绝。而如果对方说“还是别了,我今晚有事”,这时候,你不妨再邀请一次。

  其次,如果拒绝是发生在公共场合,这时候夹杂的因素就更多了,如果对方在一对一的对话中表示拒绝,通常说明对方比较诚恳。所以我们在发出一个邀请或者请求的时候,如果你想要对方答应,尽可能地营造独处的场合。

  最后有个建议——做出邀请或者请求的时候,尽可能一鼓作气,避免反反复复。我们都会有一个经历:当你为一件事吵架了,如果你在冲突当场吵不赢,之后再理论就更吵不赢了。类似的道理,当场如果被人拒绝了,事后再扳回来,就更难了。所以,我们在开始征求对方同意的时候,语言再恳切一些,内容更具体一些,方式方法更注意一些。

  ‹07›

  说话的关联原则

  提到职场语言,大家都认为这是和心理学有关的,很多人也在长期关注“工作中如何说话”这个问题,在微信和抖音等网络平台上,类似于教你如何说话的课程有很多,课程中的老师们通常会穿插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论。这些都充分印证了职场语言和心理学的高度关联,然而,我想说的是:传统心理学和职场语言之间,固然有高度关联,然而距离还是相当遥远的。这就好比是一道数学几何题目,现有的条件和几何公理未必能直接帮你看出答案,你还得做一些辅助线,才能推导出来。

  其实,早就有《语言心理学》这本书,不过,我保证大部分读者拿到那本书会看不懂,即便看懂了,也会发现那本书对指导职场语言的作用不大。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那本书的作者水平不够?显然不是。看不懂这本书,或者觉得这本书作用不大的原因在于:这本书里面没给你足够多的“辅助线”。

  我们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不必让大家再花心思去做这些研究推理,而是直接给出“辅助线”,这些辅助线就是隐藏在职场语言背后的心理关联原则,把那些心理学和职场语言之间的关联原则,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大家。

  在解答数学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进行题型分类,也会把常用的辅助线做法进行重点讲解。实际上,职场说话的难度和复杂度,并不亚于数学,好在经过大量的总结,也能发现经典的“辅助线做法”。这里,我建议大家每个人都建立一套自己的“辅助线装备包”,通过你平时的职场积累,把适用于你的、最常见的几种职场里的“语言心理辅助线”明确下来,帮助你今后更轻松地掌握职场语言的使用规律。

  这里也围绕做汇报这个主题,给出一些我总结的“辅助线”。

  第一种辅助线——做汇报

  我站在听取汇报者的心理,为大家总结出了如下的汇报经典流程。

  首先,先说结果。

  既然是汇报,那么听者最着急知道的肯定就是结果。除非是在汇报过程中有人追加提问或者质疑,这时候你要进行一些解释说明,如果结果在预料之中,而且你汇报完后对方没提出疑问,那么汇报就可以这样简短结束。

  第二,给意见,给建议。

  如果汇报的结果本身不够理想或者出乎意料,这时候听者的心理本能就会去寻找原因,也就是说,此时你要给出适当的解释。但在给出解释之前,你应当想到解决方案。

  因为解释可能会被误解为辩解、找借口。指出问题是容易的,但领导更希望知道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你汇报了一个不好的结果,通常领导就会追问,此时如果你无法回答对策,场面就尴尬了。

+加入书架
主人,方便您下次找到
我,赶快把我放入书架吧~关闭
  • 目录
  • 书签
  • 上一章
  • 下一章

作者:卢文建 彭振桓

分类:自我调节

状态:已完结

扫一扫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