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他的妻子在悲伤中描述到瓦伦达的反常——“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之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着走好钢丝本身,不去管后续的结果和其他事情。但这一次瓦伦达太想成功,过于患得患失了。如果他不去想这么多走钢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著名射击运动员马修·埃蒙斯身上。埃蒙斯出生于猎人之家,射击可以说是祖传的技能,他也曾在2001年世界杯一人包揽男子步枪三个项目的金牌,随后又获得了2002年世锦赛卧射冠军、2002年国际射击运动联合会世界杯冠军、2004年国际射击运动联合会世界杯冠军。
看到这里你肯定也在想——这位射击大神拿了这么多冠军,为何没有奥运冠军呢?
马修斯并非没有参加奥运会,实际上他还多次进入决赛,但是,他在奥运会上总是会因为最后一枪的失误而错失金牌。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男子步枪三姿决赛上,他前九枪领先对手3环之多,但最后一枪居然把子弹打到了别人的靶子上,把近在咫尺的金牌拱手让给了中国老将贾占波。在随后的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上,他一再上演这个剧情,在最后一枪打出非常糟糕的成绩,可谓“有金牌选手的实力,但是没有拿金牌的命”。
我们不知道马修斯在决赛最后一环时想了什么,也不知道瓦伦达当时走钢索的心态起伏,但是,心理学用无数个实例和理论推导告诉我们——在“大场合”来临的时候,你需要专注于事情本身,而非这件事可能带来的结果,唯有如此,你才能把事情做好——起码能做得和平时一样好。
知情带给你勇气
说到关键时刻的“心理崩盘”,就不得不提及一个现象“未知恐惧”。
虽然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但这句话描述的是人对危险毫不知情的时候,那种没有预料到困境的勇气。在职场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完全无知,所以,真正让你勇敢的,是知情。
也许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如果让你蒙起眼睛在空旷的操场上走路,即便周围没什么人,你也会患得患失、小心翼翼不敢迈开步子。一旦把眼罩取下,那自然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自由奔跑。这其实是源自我们的一种生理本能,是经过亿万年自然淘汰所留存在基因里的反射机制。但如果不想被这种恐惧所支配,就应该尽可能地让自己知道更多的信息,这就好比取下眼罩、睁开眼睛。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因为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在关键时刻给我们带来勇气。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再次强调一下“训练有素”。
训练不仅仅可以让人的动作变得更加协调和娴熟,而且还能一遍又一遍告诉你:这件事情的进展情况是怎样的?它会出现什么结果?一个经受了良好训练的人,自然就能够产生丰富的“知情储备”和预判能力。有了这些,勇气也就有了产生条件。他不论是从自信心上还是在最终效果上,都将有更好的表现。
当然了,这里面我们也必须强调——这种训练需要一种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训练,因为盲目训练后,人的感知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这个时候你消耗了时间、消耗了成本,却并不一定能够带来足够的“知情”。那种反复的、无意义的训练循环,并不能给你带来额外的勇气,反而会使人产生沮丧消极和否定的情绪,所以,接受训练尽可能要正规,这个正规不一定非要花更多的钱,也不一定要请专职教练,但是你还是得多花心思。
不被带跑偏的智慧
情绪,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内心过程,实际上,我们的情绪经常会被他人和外界所影响,甚至被控制。
曾经有一个有趣的实验:
一张一美元钞票,竟然能够拍卖出六十六美元,而且,这张钞票,只是一张普通的一美元,并没有特殊的收藏价值。这个游戏的拍卖规则有些特殊——每次叫价的增幅以5美分为单位,出价最高者能得到这张一美元,但是,出价最高和第二高的人,都要向拍卖人支付出价数目的费用。
正是这个规则,见证了人的情绪中脆弱和负面的部分。一开始报价没什么,都是几美分的增加,但经过几轮博弈之后,价格开始逼近一美元,全场也只剩下两位竞拍者还在不断提升报价,当其中一位价格达到一美元后,情况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两位竞争者沉默了一会儿,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劲,不论是谁赢得竞拍,都已经无法盈利。
但是,出价第二的人不但无法盈利,还会白白损失自己的叫价,所以,竞拍价格又不断开始走高……
在“一美元拍卖”的多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最初人们的出价是因为有趣或者有利可图,但是随着价格接近一美元,大家开始意识到这个规则其实是个陷阱,但已经难以全身而退。这时候就试图通过继续加价来迫使对手退出,但每个人都这么想,结果价格不断攀升。最后,当价格非常高时,竞争者变得焦虑不安,并且深深后悔,觉得自己很荒唐,但是已经难以自拔。这种心理正是人类在很多现实状态下心理的一个折射。例如,有的人只是觉得想尝试一点儿趣味而参加赌博,结果不幸输了一些钱,于是又继续加注希望在下一局赢回来,但结果是越赌越输,越输就越想从赌博中捞回,进入恶性循环状态,直至最后输得精光。
这个实验在美国几所高校进行了多次实验,最终的报价竟然高达数十美元。以远远大于一美元的代价去竞买这一美元,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但这些名校的学生依然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可见人会被这种情绪所“绑架”。从一开始,就不应当加入这个骗局中,避免自己不断被人带跑偏,最终陷入“从糟糕和更糟糕之间做选择”的被动局面中。
在生活和职场中不要固执,因为“听人劝吃饱饭”。
但是,在这里还要提一下“不要被带跑偏”,就是不要别人劝什么就信什么。从表面来看,好像很矛盾。其实两者完全不同,在这里给大家几个区分的标准,让你可以快速判断什么是带跑偏、什么是听人劝。
首先,你要了解对方的利益牵扯,如果说对方和你之间的利益牵扯非常小,那么对方想要把你带跑偏的概率就会大一些,而如果对方和你的利益牵扯是多方面交织的,对方就不会轻易地做一些伤害你、欺骗你的事情。
这个时候他给出来的一些语言很可能就是一种良性的劝导。反之,如果对方仅仅是跟你做“一锤子买卖”,今后基本再也没有相遇的可能了,那我们在听其劝告的时候,就不得不留心了。
当然了,区别“听人劝”和“带跑偏”这个事情的关键还是在你自身。只要你有足够强大的分辨能力,我想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咱们如何去培养这个分辨能力呢?你可以听其言、观其行——所谓的听其言,就是不仅仅听对方说了什么,还需要听对方没说什么。在一个推销工作者的口中,只要你给其足够的时间,他一定会把产品所有的优点都淋漓尽致地说出来。同样地,他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基本上都可以暂时推定为缺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人的语言风格去观察他的一些性格。一个直爽的、真诚的推销员,他的语言氛围是可以被你感知的,反之,一个人的虚伪做作也是能够被感知的。不仅仅是语言,其行为也是可以被观察的,比如美剧《别对我说谎》。通过这些动作,你也能够看到对方是不是真诚,是不是训练有素,是不是足够的专业。
如果说非要给“听人劝”和“带跑偏”之间画一个界限,“臣妾”还真是做不到!因为这无法给大家一个特别简单粗暴的、公式化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在坚持和固执、听人劝和带跑偏之间来回地摆动。
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从而让自己的风险尽可能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