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情绪:别让情绪掌控你的人生(6)

  说起“专业”(professional),大多数人脑中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技术精湛的老员工,在谈笑风生间,庖丁解牛一般轻松搞定所有问题。这幅画面想必是很多职场新人所憧憬的未来。但对用人方而言,则又是另一回事,他们所需要的其实就是两个字——“胜任”。或者说,他们想要在应聘者的身上看到一种能够迅速投入工作的潜力。

  职场“小白”的专业素质,首先在于能够掌握相关“琐事”上。不客气地讲,在与在校生交谈的过程中,我偶尔会感到一种自以为是的傲慢。不知道你是否听过这类言辞:“我是英文文学专业的,不是活字典,那是词汇学的事情”“我们研究的是人工智能,不是写代码”“管理的趋势是大数据计算,打广告跑生意已经是过去时了”……

  如果一位想当专职司机的求职者说“我能在闹市街头飙车,但不会换备用轮胎,也不会给水箱加水”,作为面试官的你将会怎么想?

  “术业有专攻”不是“自废武功”的借口——尤其是当你“段位”还不够高的时候。任何单位和组织都不可能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设立专门的职位。能解决核心的技术问题固然关键,但搞定相关的基础工作,也是开展任何工作都无法回避的前提。

  与人交流、合作的软实力,则是专业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分工是现代职业体系的总趋势,与人交流合作就变得无比重要,而这恰恰也是很多人所欠缺的能力。如果沟通不畅,即使面对简单的事情也会显得束手无策。反过来说,如果具备了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哪怕遇到困难,也不难找到“老司机”提点一二,利用他们的宝贵的经验帮助你更好地克服困难,实现能力提升。

  面对这一现实,别急着把锅甩给学校——就算是对口就业的理工科博士,入职后又有几个能继续之前的研究课题呢?显然,校园教育不是包办一切的。课堂上的知识,实验室里的实践,说白了只具备两个功能——打下基础、掌握方法。

  基于上述观点,我在此提出几点方法和建议:

  1. “无所不学”

  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通过实践、实习等体验途径,观察和学习那些“职场老江湖”身上所具备的素质。一位好的实习生,往往在实习伊始就已确立了实习目标,然后带着这份初心去尽可能多地观察和思考,要知道,实习中所遇到的每一幕,将来都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2. 在学习管理之前,先学会合作

  在课后向老师同学请教,在学生社团里和同伴们共同完成项目,在科研团队中把自己的工作融于整个课题,如是种种经历,皆为培育合作能力的沃土。所谓人情练达,并非阿谀奉承,而是让对方感到自在,令伙伴受到尊重,为集体创造价值。

  当然,不论事前如何精心准备,在面试时或入职后还是会遇到各种始料未及的挑战。这时心态就很重要了——不论“出身”如何显赫,都请牢记你是一位初学者。这份谦逊而敢于行动的心态,才是最关键的品质。有了这个心态,新人就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迅速适应和解决。心态的差异远非一纸证明所能表达,但在资深HR的眼里,三言两语就足见端倪。

  回归本质来看,不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不论就业还是创业,道理都是一样的——解决问题、赢得青睐、提升自我。不论是在求职时还是就职后,综合专业实力的竞争,都已不再是成绩榜单上的数字争夺战。面向应用的专业化素质,才是你最可靠的“护身金牌”。

  ‹04›

  应对焦虑的4个简单方法

  有意识积累,造就“万能达人”

  前段时间,在我授课的休息间隙,正和学员们坐在飞行教室里聊天时,我的手机突然响了——机场那边来了两位外国客人想要了解我们的飞行业务,前台值班的同事焦急求助:“这两人说的似乎是英语但又好像不是英语,你赶紧过来帮忙翻译一下好不好?”

  我放下手机立刻出发,对两位来自摩洛哥的客人用英语夹杂着法语做了一番介绍,很快搞定了状况。回到教室聊起刚刚的事情,一位学员略感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什么都会啊!”

  我抬起头和他解释:“当翻译是我一直以来都很感兴趣的事情。”忽然间我又想起来什么,接着说:“但兴趣爱好不等于特长,可能有很多人也对这事儿感兴趣,不过呢,在他们那儿翻译只是个兴趣,在我这里,不仅仅是兴趣,而是特长。”

  这么一番评述之后,我觉得不太好,似乎过于自鸣得意,但这位学员身上的类似感觉,我也常常有。实际上,很多“大神”在我眼中的样子,就像是我此刻在学员眼中的样子,大概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

  他似乎什么都懂,不管你聊什么话题,他都能加入聊天并且侃侃而谈;他似乎什么都会,不管是遇到了什么问题,他都能快速想到解决方法;他似乎什么都学过,不管是面对什么任务,他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经历。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大家都是相似的年纪,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掌握这么多的知识和技能,而我却不能呢?

  实际上,造成这种个体差异的并不是每个人的天赋有多大差别。如果你也想要成为这种“万能胶水”一样的职场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特长训练——我称之为“有意识积累”。“有意识积累”是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培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清单,那么在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时,就能不由自主地择取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你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于这些有价值的部分,并且逐渐强化到对应的目的上。

  每个人都会对大量的事情感兴趣,但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够把这些兴趣发展成为特长呢?这就是“有意识积累”的神奇之处了。所谓“有意识积累”学习策略,简单来说,就是五个字——做个有心人。

  这种学习策略的最大好处是低成本。你不需要专门拜师学艺,也不用花钱去报考什么辅导班,而是把学习过程放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有意识积累”是最好的学习策略。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当一个出色的厨师,那么在用餐的时候,就会比其他人更加关注菜式和加工技法,这样一来,每一次的用餐都像是进行了一个小培训。你在厨艺方面就能够领先于大部分人。

  由于这种“有意识积累”的行为不是人类的自发本能,所以你得花一番心思才能走上正确轨道。这里面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就先不提了,直接奔着实用去就好。想要完成“有意识积累”,你必须要先弄清楚一件事——兴趣爱好不等于特长。

  什么是特长呢?我们在投递简历的时候,往往会附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但是“兴趣爱好”和“特长”其实是两件事。兴趣爱好就是喜欢做的一些事情,而特长则是你相对他人更擅长的一些技能。有些爱好天生不太可能成为特长,有些特长似乎也很难让人感兴趣。当然了,抛去一些极端的例子不说,绝大部分的特长都是可以成为兴趣的,而且这些特长的形成往往也始于兴趣。伴随着有意识的日常积累,你所追求的目标会越来越清晰,也能够不断发现自己还缺少什么,在日后可以继续有针对性地积累下去。如此良性循环,想要没特长也难啊!

  竞赛,激发技能达人

  竞赛有时候是残酷的。

  从上小学开始,我就一直觉得竞赛是个挺有意思的东西,征文比赛、奥数竞赛,除了有些时间分配上的困扰之外,并不会对我造成什么阴影。所以我一开始并不认同这句话,直到我读到大二。

  那是一次分析化学的实验课,我们在学习各种化学物品的滴定分析操作,老师告诉我们,在很多化工厂都需要类似的滴定分析,他们会针对滴定分析精确度搞技能竞赛。他说:“这类比赛看上很普通,但实际上输掉这些比赛的人会被扣工资,甚至会丢掉工作。”从那之后,我才开始逐渐意识到竞赛的残酷性。

  不过,大部分情况下,竞赛没这么吓人,而且其好处要远远大于坏处。

  首先,竞赛可以聚集一帮志同道合者。

  主题明确的竞赛,可以帮你筛选同好之人。在这类竞赛中,敢于报名的人,多多少少是在这个领域有点儿“法宝”的人,你们交流起来也更有共同语言。

  第二,竞赛是暴露自己问题、学习他人长处的好机会。

  我们在篮球队里集训的时候,有个说法叫作“以赛代练”。倒不是说单纯的训练没有意义,只不过,比赛能够为我们的训练提供更多的指导方向,而且,有了成败得失的心态,训练和学习的动力也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