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手法,也适用于事情或物品:如果一件事或者是某一种东西让你感到紧张,你可以想办法,让其变成你熟悉的事物。
职场心理学并不是说会给自己加油打气就完了的,心态的历练,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到对工作的付出。请仔细分析你身边那些耐心与从容的“过来人”吧——好心情,是需要强大的专业功底作为支撑的。“罗马不是一日建成”,作为新人,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年轻人在“老手”面前绝非一无是处,新人固然没什么经验,但是年轻也带来了活力和激情,以及对于新生事物的快速掌控能力,这些都是年轻的优势。
‹03›
给我一个焦虑杠杆,托起整个职业生涯
这些年,我们见过的职场焦虑,实在是太多了。
焦虑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
说它好,是因为焦虑给了我们前进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会激发出前进的动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焦虑就好比是一个杠杆,让我们身处不安之中,从而获得提升。
但是很多时候,焦虑本身只是针对结果的情绪,而且这种情绪也解决不了问题,大部分时候只是徒增烦恼,不但让工作染上灰暗颜色,还影响到正常的生活。有些焦虑是人过分敏感,对于不存在的情况过分担忧,这是性格色彩的问题。但职场新人主要的焦虑,是面对局面力不从心、茫然无措。
中医上常常强调“治未病”,就是说在疾病还没发作的时候就开始行动。实际上,应对焦虑,我们也应该“治未病”。也就是说,当焦虑已经产生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做错了一些事情。
所以,面对职场的焦虑情绪,我们要考虑两件事:
第一,我的焦虑是否太过于夸张了?
第二,我应该做些什么来预防和弥补所焦虑的局面呢?
关于年龄的焦虑,你只是缺一次对比
近几年,我发现了一个挺让人费解的现象:
明明是二十多岁、三十出头的小伙子、小姑娘,嘴里却频繁地开始感慨一个词——“老了”,可是当我们放眼一看说这话的人,却实在是年纪轻轻,甚至嗓音里的稚嫩还未全部褪去。这种事儿,我们不但常常在生活中遇到,有时候自己也会说这么一句吧。更极端的例子其实也有,我在“B站”上看到了一个弹幕,“13岁,感觉老了”,当时就惊掉了下巴。其他类似的情况也不罕见,大家总是标榜着自己老了……转念一想,为什么大家会这么说?我们真的老了吗?
我之前是从事科研教育行业的,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官方表述里,有关“青年”的定义是这样的: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5周岁以下;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35周岁以下;国家青年千人计划:40周岁以下……
看了这些数据,你还觉得自己“老了”吗?
实事求是地讲,当我们步入三十岁后,身体的确会向我们发出一些信号,告诉我们没以前那么“精力充沛、无所不能”了。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人的体能处于巅峰阶段。
那时候的自己,跑得快,跳得高,一身有使不完的力气,通宵唱KTV、彻夜打游戏都不在话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疯狂燃烧精力的事情,的确是渐渐“玩不起”了。
但这就是衰老吗?其实远远谈不上。人的身体总归是为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而设计的,那种极端化的透支做法,放在哪个年龄段都是不合宜的。如果我们从运动科学的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大部分的职业体育项目里,运动员的黄金年龄都是三十岁上下,但超过四十岁依旧活跃在高强度赛场上的球星也并不罕见。
其次,对衰老的感慨,其实也源自告别成长的失落感。
青少年时期的人们,身体和心智都在高速发育,不断前进,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能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成长。而随着青春期的过去,成长速度变得缓慢。随之而来的生活也没有二十岁左右那般精彩和刺激。
当我们习惯了青春期的那种高歌猛进的日子后,突然换到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中,难免会对眼前的缓和显得无所适从,进而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开始老了”。
是的,当你逐渐告别往日的刺激和新奇,把注意力放在越来越多的琐碎事之后,你就难免觉得自己老了。
其实呢,这未必是前进的脚步放缓,只不过基数的体量越来越巨大罢了。说白了,人生只不过是从野蛮生长的模式,切换到精耕细作之中罢了,我们需要跳出主观的错觉,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在人生中的进步速度。
姑娘们说自己老了,可能还有对少女时代的一种惋惜,或者也是对于缔结婚姻、组建家庭的一种着急。坊间总是有一种看法——男性的魅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值”,而女性的魅力却会随之“贬值”。其实这种忧虑大可不必,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结婚的年纪本来就是逐步后推的。大量数据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越发达、医疗保障能力越完善,结婚的平均年龄就越大。男性也好,女性也罢,最大的魅力都是源自内外兼修。与其和自己的年纪过不去,倒不如花点功夫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内在美的人。当内在的积累到达了一定水准,你就会发现——岁月啊,其实完全不是事儿!我们完全不必因为自己的年龄而焦虑,给自己戴上枷锁,打算在职场里“混日子”——实际上,等着你们创造的辉煌,还多的是呢。
我们感慨自己“老”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找借口。刚刚脱离家庭、告别父母,工作的压力扑面而来,行走在满是竞争的社会里,这份辛苦可想而知。惰性是所有人的本能,有的人能够战胜惰性,有的人,就只能懒惰下去。虽然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曾经的热情和行动力却已消磨殆尽,想得太多又不肯动手去做,只能在那儿故作深沉地说自己老了。
实际上并非是你老了,而是懒了。说“老了”,只是给自己的碌碌无为找借口,并且有了这个借口之后,就可以继续碌碌无为下去,在本该努力奋进的年纪高挂免战牌,还要粉饰出一个与世无争的表象。
赴美求学这几年,美国西部老年人身上的那种不服老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曾在篮球场上遇到一位叫萨姆的老大爷,快七十岁的人了,爆发力依旧优秀,爱和我们同场竞技争个高下。我清晰地记得,一天早上,他带着两位老伙计组队,把我们三个小伙打得落花流水。赛后他告诉我:“和你们打球,我从来不去想年龄,就是放开手脚往前冲。”
老大爷们还一身的激情呢,我们这大好的年华,满是青春,何谈衰老?
坚持还是放弃,其实就差一丁点
网络时代,“大牛人物”比比皆是,身边的成功榜样常常会让我们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并为之努力,但有些人努力一段时间后,发现方向出了错、方法有问题,内心会变得沮丧,开始怀疑自己,最终放弃。
缺乏毅力,是损害职场竞争力的首要内部因素,很显然,毅力这件事,还是属于心理学范畴。
毅力是什么呢?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毅力也叫意志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毅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忍耐力”,是一个人完成学习、工作、事业的“持久力”。当它与人的期望、目标结合起来后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毅力是一个人敢不敢自信、会不会专注、是不是果断、能不能自制和可不可忍受挫折的关键。
虽然研究心理学不能单靠搜索引擎,但看完这段描述之后,我还是觉得很有收获,因为毅力不仅仅是“坚持到底”这么简单。这里面,需要自信、专注、果断、自律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
毅力是一个心理因素,对于毅力的培养可以分解成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目的。培养毅力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为何而战,那么这场战斗能打多久呢?我见过太多在迷茫中坚持的人,他们忍受着强烈的痛苦、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可是,却说不清楚自己的这份忍耐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的毅力,是没价值的,也承受不住任何挫折。
第二,要有强烈的动机。为什么很多人减肥失败?
不同领域的专家有着不同的解答,但从心理学这个层面来说,无非是动机不够强烈。如果说仅仅是为了穿一条过去的裙子,这个裙子值多少钱?又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好处?似乎并没有那么可观。反之,如果对追求的目标充满强烈的欲望,就相对容易培养并保持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