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障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篮球
西方的教育思想是鼓励孩子多出去玩,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是通过玩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学习。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年轻人本来就需要多活动,你总不能让一个孩子一天到晚坐在那里担心考试和背书吧?所以西方人体质强,不是没有原因的。难道我们的身体条件比他们差吗?我并不这么认为。这其实都是他们从小培养出来的,他们注重的不只是书上的知识,还希望孩子多出去玩,因为很多东西都是玩出来的。
说到美国体育,最负盛名的运动当属篮球了。很多人都不清楚它的起源,其实它就是以游戏的方式发展起来的。1891年12月21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春田市基督教青年会学校的体育老师詹姆士·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注意到,一到下雪天学生们便不得不停止一切室外运动,但室内运动只有体操和器材操,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运动需求。
于是奈史密斯开始构思一种能让学生们在冬天的时候消耗精力的方式,而且是可以在室内进行的运动。构思的时候他想起童年玩过的一种游戏——用小石子击打大石块;他又注意到体育馆里正在把橄榄球扔进盒子里的运动员。这让他灵机一动,他想到把投掷石头的游戏里的石头换成球,再钉起一个高挂的盒子,让玩游戏的人试着把球投进盒子里。
后来他又尝试把盒子换成桃篮钉在健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沿距离地面3米,再用足球作为比赛工具,向篮筐投掷。每次投球入篮得一分,按得分决定胜负。但每次球投进桃篮之后,还得爬梯子将球取出来再重新比赛,后来逐步改成了活底的铁篮,最后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铁圈下面挂网的球篮。因为最开始这场室内运动用的是足球,投掷目标为篮子,所以这场运动便取名篮球运动,一直沿用至今。
最初的比赛规则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要双方人数对等即可开始比赛。比赛开始后,双方球员分别站在两段线外,裁判鸣哨后把球投向球场中间,双方队员追逐同一个球,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的队伍获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十三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为:不准持球跑,不准有野蛮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场,各十五分钟;对场地大小也做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上场五人。
1904年,在第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一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翻译成多国语言,篮球运动渐渐成为传遍世界的运动项目。直到20世纪50年代晚期,汤尼·辛科尔(Tony Hinkle)才引进了该项目专用的褐色篮球。
很多家长可能认为,玩和学习是分开的,玩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但play(玩)这个英文单词通常用来描述没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本身。除了人类之外,在各种脊椎动物中都可以看到“玩”的现象(但主要限于哺乳动物和鸟类),比如猫从小就喜欢玩绳子和追逐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熟悉如何使用自己的爪子,也掌握了捕捉猎物的经验。对于人类而言,我们从小也是通过游戏来学习和了解这个世界的,这不但是儿童发展思维和语言技能的关键,也是增强体质的方式。
玩对于成年人而言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因为当我们长时间集中精神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消耗掉身体里的大量能量,所以我们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疲惫和昏昏欲睡。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提高效率呢?如果这个时候进行高强度运动,你会发现自己更没办法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身体里的血液从大脑前额叶皮层分流出去了。不过,等到我们运动完毕后,血液就会快速回流,而这时注意力就会变得特别集中,也是最适合思考和分析复杂问题的时候。
所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工作以后,我都喜欢运动。甚至在我创业之后,我的整个团队也渐渐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一个到访公司的来客都会注意到工作室里的篮球筐。运动甚至成为我创作英语教学视频的灵感源泉。它曾经是我用来发泄精力的方式,也是我在工作状态中舒缓解压的方式。当篮球从篮筐落下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声音不断地在提醒我:不安于现状,以娱乐创造价值。
社交生活
在美国,尤其像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这样的大都市,虽然有形形色色的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公交车、出租车和火车,但因为各个州实在太大了,公共交通根本就无法完全覆盖。除了大城市,你几乎看不到出租车的踪迹,出门无论去哪里都需要自驾,哪怕只是出去喝个东西、买个东西,都需要开车到几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以外的地方。而且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互联网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有网络的家庭也非常罕见,更别提在互联网上交友。因此在达到法定申请驾照的年龄前,我每天的课余生活基本就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附近的球场上打球,常常一打就是六个小时,打累了就在回家路上花两美元到便利店买三明治吃,偶尔才会约上一两个好友打打游戏。
有一天我像平时一样打完球回来,发现老爸已经搬好小板凳坐在客厅等候我了。我见情况不妙,赶紧放下球小心翼翼地坐到他对面,等待“领导”发话。但他什么话都没说,眉头一皱,紧紧盯着我的脸,仿佛正在探索我的灵魂深处,又好像在等我主动招供……我思来想去,最近并没有闯祸啊,也没有在学校打架。
正当我一脸问号地在给自己找一条“罪状”的时候,他突然张开了口,话到嘴边又犹豫了一下,最后叹了一口气,神情非常严肃地问了一句:“儿子,你到底喜不喜欢女孩子?”他仔细地观察我的反应,生怕他的语气会让我受到伤害。他终于还是鼓起勇气,把埋藏在心里已久的谜题摊在了桌面上等我回答……
我愣了一下,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父亲是在跟我开玩笑吗?但这尴尬的气氛让人笑不出来,真的是“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最怕老爸突然的关心”……我从来没有想过思想古板的父亲竟然会怀疑我的性取向?!
我五岁的时候,曾经喜欢过一个女孩子,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懂得喜欢是什么样的感觉。当时我还在广州读幼儿园,只要一到午睡时间,就希望可以睡在她旁边。也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在广州的很多回忆都已经模糊了,却还记得那个女孩子的名字。当然,这是不会跟父母分享的秘密。
“所以……你是喜欢女生的吗?”多年以后,没想到自己经常被人在视频下的留言里问这个问题,没想到连网友都像我的老父亲一样操碎了心。少年时期的我经常被我爸旁敲侧击地问:“儿子,我好像从来没有听你提起过有喜欢的女孩子,怎么都没有想过带个女孩子回来给我们看看?”原本以为只是一个父亲的玩笑调侃,没想到他竟然是认真在打探我的性取向。
正如我在视频里说的:“Gay has a double meaning. It could mean you're happy. I'm gay, you're gay, everyone is gay.”(gay有两个含义,除了表示“同性恋”,它还可以表示“开心”。)下次再有人这么怀疑你的时候,不妨用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回答对方。
后来因为被反反复复问了很多次,我开始感觉事情有些严重,他老人家是真的很担心我的性取向,所以我才下定了决心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想办法赶紧交个女朋友,证明给他看自己是“钢铁直男”的事实。
约会
谈到“早恋”,在美国,一半以上的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只要超过16岁就可以独自出门约会了。“怎样成功地建立和维持一段约会关系”,是老师认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之一,成功地跟异性约会更是美国高中生在步入成人阶段的一门健康教育必修课。
说到这里我要给大家科普一个英语单词dating(约会)。在西方人的概念里,这就类似于恋爱前的实习期。男女之间通过约会互相了解并探讨是否将这种关系发展为更长久的亲密关系,并在约会的过程中学会彼此欣赏、尊重,学会适应和迁就对方。所以美国的家长和老师并不是鼓励学生“恋爱(falling in love)”,而是鼓励学生学会跟异性相处,从而懂得如何关心、照顾别人。
同时,在美国的健康教育课程里面也提倡学生执行“婚前贞守(abstinence)”的观念:在约会的时候不发生性关系有很大的好处,男女之间不会因为失贞而后悔,不必为此去处理涉及性欲的情感问题,更不必因此担心怀孕或患性病及其会对生活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