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体验到:原来这句话可以用这样的表情、这样的肢体语言、这样的语音语调说出来,感觉非常有趣,而且永远都不会觉得死板。我就是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开始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口语才慢慢好转。
这其实才是学习语言真正应该做的,而不是每天坐在教室里像个复读机一样说:“Hi!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毫无意义的,现实生活中你也不可能像个机器人一样不带感情地和外国人聊天。
真正能够练就一口地道美式英语的方法应该是:Listen(听)——Comprehend(理解)——Imitate(模仿)——Repeat(重复)——Express(表达)。使用这些技巧的时候旁边的人可能会觉得你很古怪,所以在公共场合使用这些技巧,尽量不要影响到其他人哦。
口音模仿
在模仿电影演员说话的那段时间里,我又发现英语原来不止一种口音,比如黑人和白人的口音就不一样,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口音又不一样。就像我们的中文,虽然大家都说普通话,但其实还有很多不同地区的口音和方言。
那段时间虽然我因为性格自卑不敢主动开口跟人说英语,但也因此常常一个人在家模仿电视机说话,导致我口语学得特别快,原来口语是可以模仿出来的!后来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一边模仿学习英语口语一边研究不同口音的过程中,慢慢地把它内化成了骨子里的一部分。现在我有个生活习惯,就是特别喜欢模仿正在跟我说话的人。
比方说突然走过来一个黑人朋友,他用很嘻哈的方式跟我打招呼说:“Hey, yoyoyo, what's up, man?”然后我就会情不自禁地用很嘻哈的方式回应他:“Yoyoyo, what's up, man?”正当我跟他聊天的时候,如果又来了一个白人朋友,他一本正经地说:“Hi! How are you?”然后我又会突然变得文质彬彬地回应他。我很喜欢用这种随时随地切换地方口音和表达方式的状态跟人聊天。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早已习以为常,后来更发展成我创作英语教学视频的灵感。
切换角色
说到看电影,从小我就很喜欢周星驰,简直就是他的超级粉丝。****年的电影《他来自江湖》里,周星驰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对白“坐地饮杯茶,食个包”[1],这可以说是周星驰的成名金句。这句话在当年也曾像现在的网络流行语一样风靡一时,经常被大家模仿,用于劝人冷静和缓解紧张气氛。那年我才七岁,常常为了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在他们面前模仿周星驰,逗大家笑。
直到现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出现的一些经典套路和诙谐对白,依旧流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已经植入我们的思维中。比如《唐伯虎点秋香》里面就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无厘头桥段。
什么是“无厘头”呢?又到了杨老师科普时间:“无厘头”是广东南海一带的粤语俚语,是“没有逻辑,莫名其妙”的意思。根据网络资料来看,大众刚开始了解“无厘头”的时候曾一度引起争议,甚至成为香港电台主持人禁止在麦克风前提到的字眼。因为这个词曾被香港学术界的资深人士指出是粗俗用语,认为会对青少年构成不良影响。但终究掩盖不了它的魅力,也阻挡不了观众对它的喜爱之情,最后因为周星驰独树一帜的表演方式,让无厘头文化发扬光大,甚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人效仿。它的幽默源于令人惊讶和不协调的元素。
但是,当我尝试在外国人面前模仿周星驰的桥段或套路时,发现外国人是没办法理解的。是因为我模仿得不够像吗?还是因为我模仿得不够好笑?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因为我的母语是粤语,加上受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即使我在国外长大也可以体会到周星驰的电影里散发出来的诙谐气息,从他幽默的对白里找到共鸣,被他无厘头的表演方式逗得哈哈大笑。而同样文化背景的父母,一下就能猜到我在模仿谁,被我模仿的桥段逗得很开心。
其实每一个小孩都会想要吸引父母的关注,尤其像我这种独生子女,这种能带给别人欢乐之余还能博取关注的方式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后来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幽默方式是我可以模仿,又可以把外国人逗得哈哈大笑的呢?那段时间我正好在模仿电影对白学习口语,从刚开始跟着大人们看爱情剧,到发现自己更喜欢看喜剧,最后我惊喜地发现了金·凯瑞(Jim Carrey)饰演的《变相怪杰》,并联想起周星驰饰演的《百变星君》。我突然灵机一动,我可以在外国人面前模仿金·凯瑞夸张的面部表情和浮夸的肢体动作来展示西方人的幽默呀!果然,这次他们不但看懂了,还成功地被我逗笑了。
后来在家人面前讲粤语的时候,我就会时不时模仿周星驰;在学校讲英语的时候,我就会时不时模仿金·凯瑞。总之在切换语言的时候,要么切换角色,要么切换口音。随着聊天对象的变化,说话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所以身边的人经常会说:“你怎么那么多面啊,你之前不是这样的。”但我自己却很乐在其中,因为我给别人的感觉永远都是不一样的。
演变到现在,就变成了视频里面大家看到的杨老师,疯疯癫癫的,跟修炼武林秘籍走火入魔了似的,每说一种语言都像是换了个人。这其实是我从高中开始就已经养成的习惯,所以说一个普通人能够修炼成“戏精”,真的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我因此也培养出了一种幽默的人生态度,学会以自嘲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
幽默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文里“幽默”这个词,在古代的时候指的是寂静无声,跟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完全是两个意思。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幽默”,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林语堂先生将英语单词Humor音译过来的,可以说是一个外来词。
所谓的外来词,指的是源自外语的词。它主要有五种形式: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与意译结合、直接借用和纯意译。比如“纽约”(New York)就是通过英语单词音译过来的,“芭蕾舞”(ballet)是通过英语单词加类名音译过来的,“罗曼蒂克”(romantic)是通过英语单词音译再意译成“浪漫”的,类似这样的词语非常多,都是在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模仿喜剧演员的过程中,我开始体验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语言对于幽默的表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对于幽默感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社交生活中,美式幽默偏向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而中式幽默可能更偏向于语言。但如果你没有理解对方表达出来的幽默感,不但会觉得对方的这些行为莫名其妙,甚至会觉得对方丧失了理性,而且也不能理解大家突然欢笑的原因,无法融入集体与大家一起产生共鸣。
所以幽默感在社交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破冰”工具,还可以起到缓解气氛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表现。如果你能将幽默运用得恰到好处,你将会成为人群中最有魅力的人。至于怎么样培养幽默感?其实幽默的表达形式有很多种,但你必须先学会融入当地的文化才能掌握不同的幽默表达方式。学习方式其实跟学习口语的方式类同:细微观察(subtle observation)——模仿(imit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演绎(deduction)。这一切,正好也是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看电影学英语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通过看电影和美剧学习英文真的靠谱吗?当然可以,但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了无数电影,英语却没有提高的关键所在——在看电影的时候,你只是练就了快速阅读英语字幕的能力。
那么看电影学英语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呢?方法很简单,当你第一次看的时候,别看字幕。仔细听,看能听懂多少。然后第二次看的时候,看着字幕来回顾。记住,练习听力的关键是通过耳朵,而不是眼睛。
另外,找到一部你超级迷恋的电影,然后一直看,看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去模仿他们说话的语调,直到你可以记住并说出你最喜欢的对白和独白为止。所以语言学习并不只是大量知识的积累,而更像是一种生理训练(physical training)。
当然,我们要看的电影或电视剧也是分类型的。一些生活化的剧情片对英语学习者更有帮助,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感,还可以学到一些俚语,会让我们的口语变得更地道。但科幻片或者战争片中的英文不是生活中常用的口语,专业性术语也比较多,对学习英语口语就没有很大的帮助了。
[1]粤语,指坐下来喝口茶,吃个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