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情书,情书告诉我
此刻,画面倒转,回到1994年10月份,国庆节不久,就到了我出生的日期3号。
这一天,家里因为妈妈的生产,而手忙脚乱,好不紧张。
一声啼哭,我出世了。
这是一封由于时空倒流而时隔多年的信,邮寄地址是中国小农村团风。
我小时候就在团风与上巴河之间往返穿梭。年纪在可以刚下地走路时,寒暑假就来上巴河的表姐家,有时也会回到团风老家,小学,一个放假很充足的时间段,父母为了挣钱养家,时间大部分花在了卖东西上,还不忘把我寄居在表姐家里,这样他们一图轻松,二来可以专心卖东西。
而我初来上巴河,那里也是有外婆的家。
记得外婆,瘦且修长。极爱理佛,家里摆满了各种的木鱼,外婆最常去的是庙里,跟庙里的尼姑聊天,那时我不太懂她们聊的是什么。
据说,当年外公家是地主成分,没有哪家愿意嫁给外公做媳妇,而通过同样是老师的同事介绍,外公与外婆才成了亲。成亲时,外婆与外公,那时因为斗地主斗得厉害,并没有多余的钱置办嫁妆与钱办婚礼,外公就用家养的鸡还是鸭,换了一箩筐荸荠,发放给别人吃。
由此可见,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大人们只有通过廉价的劳动力换取不多的钱财。
因为外公的妈,也就是老太太,不太喜欢外婆,因为总觉得外婆高攀了他们家。如果不是这场劫难的话,说不定以他们家的条件,再么样要找个当时大户人家的小姐出生的门当户
对。
还有个原因是因为外公的爸去世,听说有两三个版本,一个是因为外公调皮,老太太因为调皮训斥外公,而外公的爸,也就是老太太的丈夫,当时叫老爷,去护短,一说是在护短的时候突发脑溢血去世,二是说护短过后,当时赶飞机的途中,去世。
……
……
……
这几种说法在后辈众说纷纭,大致听下来就是因为家庭的变故导致老太太偏心,不爱儿子,爱女儿。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老太太着实不太喜欢外婆外公。
外婆年轻时,老爱搬到庙上居住,一是因为老太太不喜欢,二是因为老太太常常跟外婆吵架。一吵架,外婆就去庙里住,一来二去,外婆就慢慢摸索出一条养家糊口的路子——买香蜡烛和死人用的纸钱。
那个时候,外婆三天两头就到庙里卖钱,而庙里的尼姑也很喜欢外婆,听说外婆能干,经常洗衣做饭给尼姑吃,所以尼姑没有赶走外婆。
听说,老太太年轻时也参加过革命,只是后来因书信遗失,导致没有凭证,屋也被没收了去。
而老太太的后遗症,也体现在外公身上,年轻时爱儿子,比爱女儿多,后来实在是看儿子们不喜欢读书不成器,才送大姨妈去读书。
而大姨妈,考学也不是很顺利,别人平时考试不如她的,一次性考上了大学,而姨妈名落孙山。
种了几年地,得以前的同学记挂,说读书才有出路,大姨妈这才又捡起书来读,最后成了跟外公一样的教书匠。
总之成年人的辛苦没一个人是容易的。它时常伴着迷茫,无助及恐惧。
岁月更年,谁又知道当下的决定是对是错呢,说不定,都是最好的安排。
情书,情书告诉我,那些年的荏苒时光,究竟是什么?是时时发奋读书的勤劳,亦或者是一滴更贵的泪呢?
生命给予的奖赏,大约是弥足珍贵的吧,它会让你在失去后,才懂得生活的真谛与苦涩,在你看不见光时,拼了命的读书努力。
读书不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与享受每个弥足珍贵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