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施工现场。

  工程建筑人员干得热火朝天,人欢马叫。

  刘金鱼来到施工现场,看到大家的工作干劲,心里很高兴,脸上也带着笑容。但施工场地的一侧,还留着一块席子大小的地方没动,上面是一个小庙。

  刘金鱼一看又火了:“还留这干啥? 多碍事。”

  一群众神秘地对刘金鱼说:“这是那个孤寡老汉供奉的狐狸精,老汉虽然搬走了,可那精魂还没走,听说还给老汉托梦哩,所以谁也不敢动。”

  刘金鱼回头看一眼那群众:“那么刺头的钉子户,咱们都拔掉了,咱能让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狐狸精影响咱们的建校工程吗?”

  那村干部轻轻地对刘金鱼又说:“你不知道,有些人可迷信这狐狸精了,谁得罪了它,谁就生病发烧。”

  刘金鱼:“那就不建学校了,让孩子们都来供奉狐狸精吧?谁烧得香越多,谁就能上大学,谁就能上军校当军官。”

  村主任:“我已经给那老汉说了, 并给了他50块钱, 他说很快就搬。”

  这时,工程队的包工头看见刘金鱼来了,主动上前指着这座小庙:“刘支书,这小庙赶紧让他们想法搬走吧。”

  刘金鱼对包工头说:“房子俺们都拆了,这小庙还留着他干啥?你们自己拆了吧。”

  包工头:“可这狐狸精还在上面呢。”

  刘金鱼:“你说,那该怎么办?”

  包工头:“只要把狐狸精请走,我们马上拆除。”

  刘金鱼:“那咋请?”

  正说着,孤寡老汉提着一蓝子馒头、肉、罐头、点心、鞭炮等走来:“支书、主任,这是俺用狐狸精的搬迁费买的供品。”

  刘金鱼:“啥,狐狸精也要搬迁费?”

  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群众。

  孤寡老汉:“支书,都准备好了,开始吧!”

  刘金鱼:“他大爷,你准备把这狐狸精请到哪呢?”

  孤寡老汉:“还是供奉到俺那新家吧。”

  有人建议:“我看供奉到昭福寺去吧。”

  有人反对:“那咋行,神仙多了也要打架哩。”

  刘金鱼:“别吵了,俺倒想出一个好地方。”

  众人问:“啥好地方?”

  刘金鱼: “俺看那臭水坑里最好。”说着,她把写有“狐仙之神位”的灵牌扔进了臭水坑里。

  群众一看,顿时沉静下来。

  民兵连长:“这牛鬼蛇神、封建迷信的东西,早就该扫除了。”

  孤寡老人垂头丧气地,“咳”了一声走了。

  施工队操起铁锹,把小庙刨平。

  214、刘金鱼家里。

  室内。

  娥子:“娘,这些天,你为了办学校的事,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吃过一顿安生饭。这样下去,不等楼盖起来,你就该累垮了。”

  刘金鱼:“没有金钢钻儿,不揽磁器活儿。既然你娘下决心要办个拥军学校,那就得办出个样子来,就是拼出这条老命也要让孩子们有学上,让咱这里入伍的战士不再因文化水平低,考不上军校。这么大的事儿,不付出点辛苦咋行?”

  215、建筑工地。

  地基已经打好,施工场上堆满了建筑材料。

  小拖拉机往工地运砖。

  工人们忙着施工。

  刘金鱼来到工地。

  包工头见到刘金鱼主动上前:“刘支书, 其他材料都准备差不多了,就是这水泥还不够。”

  刘金鱼:“不是派了几个采购员出去买了吗?”

  包工头:“他们都回来了,说现在水泥很紧缺,高价都不好买啊。”

  刘金鱼:“那咱们需要多少?”

  包工头:“至少得30吨。”

  刘金鱼:“买啥牌的?”

  包工头:“只要能买上就行,就别管啥牌了。”

  刘金鱼:“你说啥?质量不好也行?”

  包工头:“主要是现在缺嘛,不然就影响施工了。”

  刘金鱼:“咱们首先是保证质量,买水泥的事俺去跑。”说着她匆匆离开工地。

  216、西戌镇供销社。

  刘金鱼来到供销社院内。

  供销社主任和采购员正在办公室谈业务。

  刘金鱼进了主任办公室:“王主任,忙着呢?”

  王主任:“啊,老刘,听说你为盖教学楼的事忙得四脚朝天,今天咋有闲功夫到这儿来了?”

  刘金鱼:“王主任,为办学校的事,俺是急得火烧眉毛啊,俺是来向你求援的。”

  王主任:“啥事儿?您说吧。”

  刘金鱼:“你们的采购员整天走南闻北,俺想托你帮着买30吨水泥。”

  王主任指着采购员说:“老刘,这就是我们的采购员,你问问他。”

  刘金鱼主动伸出手向采购员握手:“采购员,你就帮帮俺这个忙吧,要质量最好的。”

  采购员:“我看市水泥厂的不错,他们每年生产一百多万吨,质量也稳定,500号水泥建楼没问题。”

  刘金鱼高兴地:“有熟人吗?”

  采购员摇摇头:“没有。”

  刘金鱼:“你让大娘高兴了半截,能不能托人想想办法?”

  采购员思索了一下:“对了,我一个哥们儿认识他们水泥厂的一个厂长, 让他帮咱批30吨水泥,我看这是张飞吃豆芽。”

  刘金鱼:“咋讲?”

  采购员:“小菜一盘啊。”

  刘金鱼兴奋地:“那好,就找你的那个哥们儿。”

  采购员又有点犹豫:“不过……”

  刘金鱼:“又不过啥?”

  采购员:“找找他可以,不过,现在办事嘛……”

  刘金鱼: “有啥话直说,甭给大娘转圈儿。”

  采购员:“求人办事,我想是不是中午请他们吃顿饭,再送他两条‘石林’烟。”

  刘金鱼:“好,就照你说的办。”说着,她从衣兜里掏出2000元钱递给采购员。

  217、刘金鱼家里。

  村干部找刘金鱼商量工作。

  刘金鱼气愤地说: “过去,俺光听说求人办事需要请客送礼,没想到让咱们也碰上了,真是‘逼上梁山’啊。不这样就弄不到水泥的批条,没有水泥咱的工程就不能动工,孩子们就不能早日上学。”

  村主任:“这种社会风气太差了。”

  正说着,采购员从外边进来。

  刘金鱼:“这么快就回来了,咋样?”

  采购员把“批条”交给刘金鱼手里,得意洋洋地说:“一顿饭,两条烟,办起事来很方便。”

  刘金鱼激动地把“批条”又递给采购员:“俺没文化,你快给俺念念吧。”

  采购员把 “批条”展开,拉着腔调念着: “供销科李科长:涉县拥军模范刘金鱼同志,为从根本上解决战士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决定用自己的钱办一所拥军中学,急需水泥建设教学楼,请见信后酌情给予照顾为盼。此致敬礼!”

  刘金鱼急切地问:“落款就甭念了,咋没听清给批了多少吨?”

  采购员把“批条”塞给刘金鱼手里:“现在批条子一般不写具体数,都写‘酌情照顾’,这就看你拿着条子怎么灵活运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