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见嘉靖帝不悦,冷汗一下子就留了下来。
不过他急忙跪下道:“学生所言句句属实。
而且这锦鲤是纯金打造,按我大明律,纯金器物非皇室宗亲不可用。”
只见这话一出,原本面露不愉的嘉靖帝笑出声来道:“就你这小子机警,还记得祖宗留下的规矩!
起身吧,要是把你给跪坏了,这次殿试可就没有看头了。
陈洪,你先带他去蓝神仙那歇着,顺便去内置房取几套文房四宝送到这小子府上去。
他们这些读书人最费这些,选的时候别选那种华而不实东西,让他给当了摆件。”
曲江听到嘉靖帝这话心中才总算是松了口气,看来这关他是度过了。
“学生谢陛下隆恩。”
“行了,你要是真要谢朕就在殿试的时候好好考。
朕还有事要与众位爱卿商议,先去蓝神仙【1】那待着,晚些时候朕会亲自考教你的学问。”
曲江本想再次谢恩,却被已经到了他身边的陈洪拦了下来到:“曲会元,这次算暂离不用谢恩的。
主子和各位大人们要谈政务,您还是跟我走吧。”
曲江见状急忙跟在了陈洪的身后,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蓝神仙’所住的地方居然也在这西苑中。
要知道这西苑可是嘉靖帝的寝宫啊!
这种地方都安排外人,就不难看出这‘蓝神仙’到底有多受嘉靖帝器重。
“陈公公,我在这需要注意些什么么?”
“不用,蓝神仙他性子和善从不与人争执,你只要别靠近他的丹炉就行。”
只见陈洪话音刚落,一个鹤发童颜的老道就映入了他的眼帘。
曲江本是不信这些的,但他连穿越这么狗血的事情都遇到了,对鬼神之事比原来也敬重了几分。
他没等那道人出声询问,依礼给那老道做了个揖。
“呵呵,你这后生不错,比那些来我这写青词的翰林老爷知礼多了。”
曲江最近也是看了些道经,与这‘蓝神仙’打起交道来也还过的去。
本来他都觉得在嘉靖帝再次召见他时能轻松度过。
谁成想陈洪才刚借故告辞,蓝神仙就神色大变道:“你和曲善文是什么关系?”
曲江被问的有些懵,过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这曲善文可不就是他那个便宜老子么!
难道说他那个糊涂爹光结交忠臣还不够,还把嘉靖帝身边的大红人给得罪了?
不过这事他瞒不住,只好无奈道:“曲善文正是家父。”
“怪哉,怪哉!
你明明今年入冬就该夭折的啊。
难道我当初给你的那块玉佩真是什么宝物,让你逢凶化吉了不成?”
这话说的蓝神仙自己都不太信,但是听在曲江耳中却如遭雷击。
因为他从穿越以来脖间确实带着一块成色不算太好的玉佩,而且每次他沐浴更衣时,福伯对这块玉佩更是万分小心。
有一次他不太想带,平时对他温声细语的福伯还发了好一通的脾气。
“蓝...蓝神仙说的可是这块玉佩?”曲江掏出玉佩,紧张的看着对方。
不过对方只是瞟了一眼就笑着道:“看来你小子是另有造化啊!
以后这玉你就不用带了...
现在你的命格以变,是正是邪全在你一念之间。
你正则天下兴,你邪则百姓苦。
看在你善文的面子上老夫送你一句忠告;媚上没有错,但要是过了生前显贵,引来的却是千古骂名。”
曲江闻言再次如遭雷击,这话不是和他给杨继盛分析严嵩时差不离么?
凭心而论,他虽然已经决定紧抱住嘉靖帝的大腿不撒手,但还真没想过祸国殃民啊!
而且他本以为嘉靖帝身边都是些假道学,但今日一见蓝道行才知道此人还真有些本事。
“谢蓝神仙赠言,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知道就好!
不说这些了,你父与我都是心学传人【2】,你既然知道该怎么做了,那‘知行合一’四字定要牢记。”
虽然这又是一个重磅消息,但曲江听到这话已经能做到波澜不惊了。
毕竟心学在嘉靖朝被理学大儒们打击的惨了些,但还真没听说过有谁是因为这个获罪的。
不过这事得保密,要知道这嘉靖朝的名臣中可没有一个是学心学的。
“小子,听说你要拜徐阶为师?”
“蓝神仙久居宫闱,这消息还真灵通。”
蓝道行见曲江没有否认,笑着道:“我和徐阁老也算熟识,你的情况是他告诉老夫的。
不过你爹是心学传人的事可千万不要声张,善文胸有沟壑将来六部尚书之位他必得其一。”
曲江一听这话,不由对蓝道行的眼力产生了怀疑。
就他爹那样的坑货,要是真当了一部的部堂,那大明还有前途么?
蓝道行见曲江面露不屑,继续道:“你爹他有经世之才,只要遇些风雨必然一飞冲天。”
“这是您老算出来的?”
“不是,但老夫打算向圣上举荐你爹。”
曲江一听这话却摇了摇头道:“你要是真这么做,可就害苦我爹了!”
“这话怎么讲?”
“我爹和我不同,他什么性子你应该知道。
而且我爹在京城中没人提携,好事半点不会轮到他,但要是出了什么问题我爹第一个跑不了。”
曲江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既然蓝道行不知道他爹是锦衣卫,那这话就只能说到这份上了。
“你说的倒也对。
看来你爹要想成为朝官,除了要做出些政绩外,关键还是得靠你了!”
【1】蓝道行为明朝嘉靖年间人,籍贯山|东,是当时有名的道士,同时相信当时王阳明学派,后因在嘉靖皇帝面前攻击当时的内阁首辅严嵩,而受到严嵩的报复。严嵩指使孙子严鸿亟设计蓝道行入狱,并迫害致死。
【2】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