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2)

  7、沂蒙山区。

  清晨,连绵起伏的沂蒙山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中。

  山坡上,郭部长和小韩身背挎包和水壶吃力地爬着,累得大汗淋淋。

  郭部长:“离开沂蒙山这段时间,我心里老觉得空当当的,像丢了魂似的。”

  小韩“那天,你刚离开武装部,野狼峪的全村老少2000多口人,就涌进了武装部,有的提着鸡蛋,有的牵着羊,那场面真让人流泪啊!”

  郭部长:“是呀,后来我也听说了。沂蒙山人厚道实在,我是深有感触啊!”

  小韩:“是呀,我也听说了您这次可是军委首长特批的呀!”

  郭部长:“小韩,你知道吗?这次我的肩上担负着军委首长的殷切期望!”

  小韩坚定地:“我们一定不辜负首长的期望,努力工作,争取让古头峪早日变个样。”

  郭部长:“好。有决心就行。”

  8、山脚下。

  一阵急促的叫喊声传来。

  “小兰!小兰!你站住!”。一位上身穿旧军装的老汉和两个小伙子一边喊,一边追着一个手拿包袱的姑娘。

  姑娘蓬乱着头发只顾奔跑。

  郭海松望着穿旧军装上衣的老者,感觉得是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老汉望望郭部长,然后低下头拉着姑娘走了。

  郭部长:“这是怎么回事?”

  小韩:“猜不出来。你看那老头,是村里有名的闷葫芦,很少说话,战争年代他参过军,打过仗,听说是脑子有了毛病,小兰是他的闺女,那个憨头憨脑的青年是他儿子。”

  郭部长:“噢!”他沉思着把视线转向对面的山坡。

  9、对面山坡上。

  光秃秃的山坡泛着黄色,一条隐隐约约的小路从山底搭到山半腰,一群男女老幼,有的挑着桶、有的提着桶、瓦罐,正在艰难地攀登,这群人没有欢颜,没有喜笑,只是默默地缓缓地走着。

  远处飘来一位小姑娘唱的歌:

  俺的庄靠山坡呀,

  八路常从俺这儿过。

  爸爸下山挑水,

  俺到岭上拾柴禾。

  拾柴禾呀拾柴禾,

  给俺的亲人烧水喝。

  ……

  郭海松的眼前模糊起来,火红的颜色遮住眼帘,昔日的枪炮声和歌的旋律迭在一起。

  枪炮声中,挑水的群众,叠化成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

  小韩:“郭部长,郭部长!”

  郭部长似乎没听见。

  小韩加重语气:“郭部长!”

  郭部长从思绪中醒来:“噢,小韩!”

  小韩:“郭部长,又回想过去了吧?”

  郭部长笑笑:“哎,上了年纪了,就爱回想过去的事。现在脑子不好用了。”

  小韩“再翻过这座山,古头峪就到了。”

  郭部长:“小韩,古头峪现在还没水吃?”

  小韩:“可不,去年我和部里两名同志在这呆了大半年,靠乡亲们集资打了一百二十多米终于打出了水,可是没有电,水抽不上来,像挂在羊角上的嫩草,看得见吃不上啊!”

  郭部长:“噢!”

  小韩:“郭部长,古头峪就到了。”

  10、古头峪村。

  这是一个比野狼峪还穷的山村。用石块垒成的草房,狭窄的街道堆满了杂草和粪便......

  郭部长站在高坡上寻视着。他心情沉重默默无语。

  小韩:“别看这个不奇眼的小山村,战争年代辉煌着呢!当年徐向前、罗荣桓元帅,还有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将军和夫人陈若克、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等许多高层领导干部都在这里住过,指挥过著名的战役。那时清泉长流,四季不断,可是,自1958年大炼钢铁那阵子,把山上山下的树都砍了以后,不久泉子都干枯了。”

  郭部长认真地听着,仍默默无语。

  小韩:“解放三十多年来,这个村在全地区穷的也出了名。在这一代流传着一首歌谣:‘古头古头吃水发愁,去时穿的绣花鞋,回来露出脚趾头;有女莫嫁老古头,连吃带喝都发愁’。村里的会计拨拉着算盘算了一笔账:他家挑一年水走的路,正好能去一趟哈尔滨,全村一百户一年挑水走的路正好围着地球转了一圈儿……”

  郭部长吃惊地:“噢?!"

  小韩:“也是因为穷,全村有十二名党员,有十一个当过村支书,可后来都辞职不干了,刚刚当支书的叫郭振海,跟你是一家子,也当过兵。”

  郭部长:“是吗?那好啊。”

  11、古头峪。大街上。

  一位三十四五岁,拄着拐棍身着绿军装的年青人一步一拐地向村头走来。

  他看到了郭部长和小韩边加快了脚步,边喊:“韩干事!韩干事!”

  小韩听到喊声打眼望去:“哎!郭支书你好!”他紧走几步赶过去与郭振海握手。

  郭海松吃惊地打量着郭振海。

  小韩:“郭支书,这是郭部长。”

  郭支书:“你好,郭部长!”

  郭部长握着他的手:“好!好!”

  郭支书:“前天到县里开会,听说你要求包了我们这个村,没想到你们来的这么快。”

  迎面过来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个装满水的瓶子。

  郭部长奇怪地望着。

  郭支书:“走,咱们回家说。”

  12、小兰家。

  几只老母鸡叫着在院里乱飞。

  黑洞洞的房子里,几位老汉手拿长烟带不停地吸烟。

  小兰站在一边抽泣。

  母亲:“兰子,别哭了,娘知道你委屈,可也没有办法呀!生在咱古头峪,祖祖辈辈还不都是换亲吗?你哥都三十多了,俺看就依了你爹吧!”

  小兰:“就不换!娶过去有了娃管俺哥既叫姑父又叫舅,俺哥的娃管俺既喊妗子又叫姑,茅草不是茅草,韭菜不是韭菜,俺脸上不好看。”

  老汉思索片刻: “这也是。”

  另一老汉:“俺看不如这样,来个三家转,亲上加亲,这不就该叫么叫么了。”

  母亲:“孩子他爹,你拿主意啊!你的话金贵!”

  小兰爹:“他二叔,你先给那边捎个信,咱们再加上狗蛋一家,来个三家转亲,看行不行?”

  一老汉:“哎!俺这就去办。”

  小兰“哇”地一声扑在娘的怀里喊着:“娘,俺既不换亲!俺也不转亲!”

+加入书架
主人,方便您下次找到
我,赶快把我放入书架吧~关闭
  • 目录
  • 书签
  • 上一章
  • 下一章

作者:梁祖国

分类:历史军事

状态:已完结

扫一扫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