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给后来人以借鉴和启示;历史是一把尺子,它公正地衡量出每个阶级、每个政党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产生出众多的政党,它们的兴衰成败,无不取决于历史的抉择。

  上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共两党伴随着这种历史巨变,曾经进行过长期复杂的较量与斗争。这场包容着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民心的波澜壮阔的较量,是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在几代人心中留下深深的印痕。

  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国民党,是上世纪初中国新思想和新兴政治力量的代表,得到人民的拥护,把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高潮,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后不久,中国出现了一支崭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以无产阶级政党的面貌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中国进入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大政党并存和较量的时期。两党之间的合作与对抗,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的历史演变。历史对这两大政党的抉择,这是关系到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抉择。

  在20年代,国共两党尽管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但两党都致力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完成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和统一的历史任务。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于是,国共两党于1924年初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从而形成了各革命阶级的大联合和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局面,北伐战争取得了空前胜利。

  然而,就在两党合作的国民革命节节胜利的时候,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实行“清党分共”,血腥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把国民党蜕变为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豪绅的政治代表,在全国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导致国共合作破裂,国共两党的关系由战友变成了仇敌,由合作变成了对抗。

  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革命屠杀所吓倒,他们毅然拿起刀枪,发动一系列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道路。共产党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地区不断扩大根据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土地革命战争得到了迅速发展。

  面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政权的发展壮大,蒋介石国民党极度恐慌,极度仇视,先后发动多次“围剿”,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共产党奋起反击,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共产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导致失败,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共产党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了自身的错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当此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面对日本灭亡中国的危险,只有重新携起手来,实行民族抗战,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共产党在处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拥蒋抗日;国民党被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停止内战。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共同抗日,由此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多年抗战中,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一退再退,节节失利,丢失了大片国土。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坚持团结抗战,大量消耗了侵华日军,成了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在此期间,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一方面要坚持抗击日寇,一方面又要粉碎国民党顽军制造的磨擦,维持团结抗战的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在多年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历史作用。

  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夕,国共两党从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各自提出了建设新国家的主张。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与共产党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蒋介石顽固坚持反共独裁政策,在美国的支持下,调集重兵,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实施全面进攻,企图在3个月内消灭共产党。至此,国共合作再度破裂,全面内战爆发,国共两党进入了关系到中国命运前途的决战时刻。

  在历史抉择的最后关头,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和一党专政,遭到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随着军事上的接连失利,国民党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逐步变被动为主动,特别是发挥了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接连实施大的战役,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越战越勇,仅用3年时间就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岛,夺取了全国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纵观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国民党的分崩离析和最后溃败,共产党的由弱到强和最终胜利,都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一个由人民抉择、社会抉择、历史抉择的过程。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这就是结论。

  每当中华民族处在紧要关头,每当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共产党总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总是代表着社会进步力量,总是肩负着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历史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有鉴于此,该书以军事斗争为主线,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反映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该书严格坚持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对所有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皆以权威性公开出版物为准,并广泛吸收近年来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该书在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走访了许多历史人物,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但因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该书引用了一些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特别是得到了军事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加入书架
主人,方便您下次找到
我,赶快把我放入书架吧~关闭
  • 目录
  • 书签
  • 下一章

作者:梁祖国

分类:历史军事

状态:已完结

扫一扫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