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院长孔祥熙表示要周恩来到行政院任职后,派副院长张群上门相邀,周恩来婉言谢绝了。
周恩来为什么持这种态度?道理似乎很简单:他是共产党员,是有组织的。他的生命都属于党,宣誓的时候举过拳头。他不能超越自己的组织。
1月中旬的一天,蒋介石发话了:政治部副部长非周恩来不可。今天看来,蒋介石此举似乎执意要检验一下中国共产党组织是否真的严密到了水泼不进的程度。
周恩来答曰:“我做副部长可能引起两党磨擦,恐不妥。”如果不是电文有误,周恩来用“引起两党磨擦”相拒,显得没说服力。两党合作期间,周恩来出任副部长只能表明两党合作的亲密程度,何磨擦之虑?但是,周恩来在外交场合能江郎才尽到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吗?仔细品味,便知“磨擦”得很有道理。不是吗?你把空头肥缺绘我,必遭盯着这个职位的众多的人的忌恨,他们目的达不到,对你这个总裁敢怒不敢言,这不是迁怒于我,迁怨于共产党,而能企盼这个职位的人,肯定又是有相当能量的,为泄夺官之恨,他们能不制造磨擦?
蒋委员长不依不允:“你不要怕磨擦,可以避免磨擦。政治工作方针是加强部队,发动民众,副部长职权可以明确规定,能负其责编制人事还没商定,都可以商量嘛。康泽可以共事,不致捣乱。”
从这番话里可以看出,蒋介石理解了周恩来所说的“磨擦”的 内涵。还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政治信仰的迟钝。他明知政治工作是加强部队,发动群众的武器,却把这样一个武器送给了和他有不同信仰的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这不是发热病烧糊涂了吗?
1月21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依照组织程序向中共中央报告了这一情况。未见有中央答复可与不可。
2月1日,新政治部开始工作后,中共代表团再电中共中央:“我们认为,孔祥熙为主和者,行政院方面应谢绝;政治部属军事范围,为推动政治工作、改造部队、坚持抗战、扩大我党影响,可以去担任职务。如果屡推不干,会使蒋、陈认为共产党无意相助,使反对合作者的意见得到加强。”这无疑又是对共产党善于操作的又一证明。共产党从来没有忽视思想和组织方法的重要性。
国民党关于“四个一”的宣传告一段落。
3月24日,王明、周恩来、博古三人在延安参加完“三月政治局会议”后返回武汉,以中共中央名义,向国民党方面提出解决两党关系的设想:第一,实行共同纲领;第二,恢复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方式;第三,建立一种包括各党派在内的民族革命联盟。
显而易见,中共倾向于第三种解决办法,在这份提案中,强调民族革命联盟应依据下面三个条件:第一,各党、派、团体拟定一个统一战线纲领,作为各方共同遵守的方针;第二,由各方代表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即中央与地方的统一战线组织,以规划抗日救国的大计和调整各党派、各团体间的关系;第三,参加此联盟之各党派,仍保存其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
这一提案,算是中共对三个月前蒋介石那句“可以研究”的一种答复和回响。
然而,这显然不是国民党所要的东西。在蒋介石看来,“共产党要尊重本党,服从领导,国内现存一切党派,都必然消融于‘三民主义’之下”。于是,中共的提案被国民党方面束之高阁。国民党这时候正在组织国民参政会,试图用各方人士参政议政的民主方式,对政府作有限度的改良。同时,他们又决定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试图从控制青年人手,以便将来达到消融各党的目的。
中共中央在这时也准备“赞成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的主张。认为,既然认定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希望在青年身上,何况三青团的建立“可能有助于帮助共产党对国民党施加影响”。
5月6日,在武汉的王明、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说:三青团问题日渐具体化,对这个问题不能不长期缄默,更不宜无条件赞助。
5月12日,毛泽东、张闻天等复电指出:我们首先承认,三民主义青年团,为国民党青年团,为国民党候补党员性质的组织。我们的目的是:一,使三民主义青年团实质上成为各阶级、各党派广大革命青年的民族联合;二,经过三民主义青年团去改造国民党,一方面以青年团的力量推动国民党进步,另一方面经过它使大批革命青年加入国民党,发展与巩固国民党内部的革命力量。
蒋介石当然不会让毛泽东实现这个目标。
6月3日,陕西省党部下令解散了西安13个救亡团体,逮捕了各团体领导人。
但是,陕西共产党员仍以几何级数增长。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
八路军照样发展壮大;
共产党已渐渐步入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