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7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共产党员和工作人员会议上,勉励大家“完成一切必要的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前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织和影响下,全国各族、各界、各阶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抗日御侮,支援前线。

  二十九军官兵由于受到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平各救亡团体慰劳和鼓励的影响,他们深刻懂得了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当前最凶恶的敌人,不把日本侵略者打败,全中国人民就有当亡国奴的危险。二十九军在装备处于劣势的不利条件下,士气旺盛,人人皆以大无畏精神顽强抵抗,奋勇杀敌,有不少受伤官兵坚持不下火线。当敌人以增调的坦克队向我军阵地冲来时,我军以一个连的单薄兵力,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冲锋陷阵,将日军的九辆坦克全部击毁击退。附近军民看到中国军队英勇杀敌,甚为感动,在中共领导下的各救亡团体,冒着敌人的炮火纷纷参加救护工作,把受伤官兵送到医院,为阵地激战的官兵送水送饭、搬运弹药。长辛店铁路工人,为了协助军队作战和固守宛平县城,很快就在城墙做好了防空洞和枪眼。有的群众,看到前线撤下的中国军队伤兵,一边帮助转移后方,一边含泪爱抚和安慰……这些生动感人的事迹,愈加振奋了前线的军心,鼓舞了官兵保家卫国的壮志。

  “卢沟桥事变”突发,形势骤紧,举国上下要求立即全面对日作战的呼声直冲牯岭。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打来的电报:“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7月9日,蒋介石收到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代表全体红军打来的电报:“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7月15日,庐山。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权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主张;并声明愿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称特区政府,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7月17日上午,一身戎装的蒋介石面对100多名各党派代表、各界名流正式发表《抗战宣言》,郑重宣布:“……我们已快要临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极人世悲惨之境地,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四万万同胞要求抵御外侮的呼声终于有了回音!

  7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团命令红军作好开赴前线的准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中共中央为促进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派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再次上庐山同国民党谈判。

  当时,蒋介石、汪精卫正邀请全国各方人士在庐山举行谈话会。但中共代表被排除在谈话会之外,他们只能秘密地同蒋介石、邵力子、张冲等谈判国共之间的协作问题。而蒋介石对《宣言》态度冷淡,把它搁置一边,另外提出了他设计的一套方案。他坚持红军改编后不设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三个师的管理教育直属西安行营;三个师的参谋长由南京派遣;“政治训练处”只管联络,无权指挥。周恩来当即严正表示:国民党当局对红军改编后的指挥和人事意见,中共中央决不能接受。这时的蒋介石尚未下决心发动全国抗战,他不愿意承认共产党的平等地位,并企图通过改编红军,逼朱德、毛泽东“出洋”到苏联,以便控制和吞并这支革命军队。鉴于上述蒋介石的一系列指导思想,致使第二次庐山谈判宣告破裂。周恩来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离开庐山,经上海返回延安。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又拿起“谈判”的武器来对付中国政府,日本驻屯军宣称华北事件可以“局部解决”,对冀察当局采取威逼和诱降兼施的办法。北平、天津的汉奸开始大肆活动起来。汉奸齐燮元,过去曾极力建议宋哲元恢复北洋军阀政府的五色国旗,这时又亲自到北平市长秦德纯的寓所劝降。他厚颜无耻地对秦德纯说:“如果与日方进一步合作,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而汉奸潘毓桂、张壁、陈觉生等,还乘此机会秘密进行逼走宋哲元的阴谋,以使冀察地区进一步伪化,达到卖国求荣的目的。就在这威逼与利诱兼施的烟幕下,日本政府加紧了侵华战争的行动。7月11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召集了紧急内阁会议;16日即派10万陆军火速来华;17日,东京“五相会议”又作出了投放侵华日军40万的决定。

  面对迅速开进的日本大军,蒋介石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战声中,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了对日抗战的讲话,对卢沟桥事件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他在讲话中提出了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三、中央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并表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

+加入书架
主人,方便您下次找到
我,赶快把我放入书架吧~关闭
  • 目录
  • 书签
  • 上一章
  • 下一章

作者:梁祖国

分类:历史军事

状态:已完结

扫一扫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