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中的巧合,谁能想到那个身份特殊的孩子刚好会把自己作品放在那里,然后林寒正巧索要一本秘籍。
粗心的鹰王没有发现好生安放的秘籍多了一本,还以为本就如此,这便造就了一个天大的笑话,对这一切毫无所知的林寒将这柳絮飘舞当成了倚天屠龙记中一本可堪比九阳神功的秘籍,小心收藏并每日联系着。
日上三杆,林寒早就起了床,坐在居住的房顶上轻声朗读前两页的心法: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再次念了这第一页的句子,林寒心头不禁感慨,这第一页整张中,只有这几段心法,轻柔的字迹好似无骨之躯,虽然我不懂字法,但也觉得这别有一番风味。
且,写出此秘籍的人应是一个喜好诗词之人,不然为何我每次读起,都感觉自己在念诗一般。
第二页之后的心法林寒暂时未去试图理解、学习,他想着贪多嚼不烂,先把第一页的搞明白在说,这如诗一般的心法到底有何玄机。
翻开后面图集,林寒仔细的看着第一页人物,看起来画工不太熟练,甚至可以用糟糕来说的人物显得有些歪歪扭扭,面容模糊不清,估计是太细微所以画不出来,人物的左手拿着一枝柳条,右手则是一小段柳絮,除此之外,林寒已经看不出其他多余的什么了。
终感头大的林寒决定在成功完成任务之前再也不看此秘籍,省的自己一天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翻身落地,从房顶上下来之后,林寒便去寻找吃食了。
这几天在明教也不是白混的,闲来无事溜达溜达倒也认识了些人,那些人知道林寒是客人,所以也都客客气气的打着招呼。
一路笑脸迎人的林寒走到了伙食房,里面面积不大,所以人也不多,因为它是专门给明教中有职位的人烧饭的,林寒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所以也在这里吃饭。
大步的走了进去,林寒一边笑着跟相当于现实世界厨师长的李胖子打招呼套近乎,一边问着一些闲散琐事,比如说:“最近你们伙食房有没有新收的帮工什么的。”
还比如说:“你知不知道你们明教有那些做杂役的地方在找人的?”
李胖子在第一次被林寒这么问起的时候还很疑惑,问他这样的客人难道还需要在明教做这样的活计?
后来林寒稍稍解释了下,说自己在外面有个兄弟,没啥大本事,就是会吃苦耐劳,所以打算在明教看看有没有什么活计合适他的,到时候把他也带上明教来。
当时林寒这么说过了,那李胖子也就没有再问,反而很实诚的将自己以前知道和现在知道的这些琐事告诉林寒。
“我们伙食房倒是没有招人,但杂役和医师大夫这一边确实在招人,明教中有专门的人负债在外面带人回来,听说昨天就带回来了一批。”李胖子笑着跟林寒说道,还告诉林寒可以试着把他兄弟带过来,反正在明教不用担心没饭吃。
林寒笑着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去了解了解,李胖子也没说什么,帮着林寒乘了碗饭,就又到别处忙去了。
吃这饭的林寒眼神不断变冷,他清楚,那些参与者如今几乎都在明教,但应该不可能有人选择在战斗岗位。
一场大战在即,身在战斗岗位就不可避免的出去战斗,想想原剧情中,死了多少人?所以将心比心,要是林寒没有这特殊渠道进入明教,最后也得想办法当上杂役或者伙食房这种跟战斗不靠边的职业。
算上李胖子说前半个月前也招过一次仆役,这么算起来明教就招过了两次,参与者们有的是机会加入近来,算是这个任务正式开始了。
所以林寒打算想办法将这些人除掉,一直到最后只剩下三个人才能停手,这就保证了只要活过大战,他林寒就能顺利完成任务。
想到这燃眉之急,林寒火急火燎的吃过房,先去了趟韦一笑那里,说自己要去看看有没有朝廷或者正道武林奸细,待他同意后,便直奔那负债招收仆役的管事处。
见到那名负责人之后,林寒请他将花名册拿了出啦,这是新招的人手的花名册,记载了这半年的人事走向,里面标示的很清楚,一眼就能明白,所以林寒没费什么力气,就找到最近加入的人,然后仔细的看着他们的名字。
古人名与现代人不一样,或者是不太一样,林寒学问不高,所以自己也不知道个所以然,只是以前看三国时,发现很多人不光有名还有字,而且名字很有特殊意味,要么俗,要么雅,和现代人追求好听有着相当的差别。
虽然林寒并不百分百肯定这样能发现,但韦一笑不准他有什么过分之举,毕竟就算是有间谍,一个普通人,入教前有高手亲自检查是否身怀武功,那么绝对不会有问题,拿到情报,他也离不开明教。
所以林寒检查名字也是无奈之举,韦一笑说的很正确,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林寒真正想找的是那些参与者,既然林寒可以按照自己意愿选择兑换武者能力,那其他人自然跟可以选择别种类型的能力。
林寒清楚,这样一来的话,就有太多是依靠武功也无法检测的能力了。
林寒学问虽然不高,连大学也没上过便早早开始闯荡社会,但他也不是傻子,读死书十年,有很多方面也未必比的上出入社会一年。
见识过种种是非,对于思想上是有着极为广阔的增长,更何况,他还是一个现代人?
慢慢翻着花名册,林寒聚精会神,试图从那些名字中找出一个跟现代人才能产生关系的名字,很快,林寒的目光渐渐聚集在一处,只见上面一个三字名字落在字行尾处。
“刘天宇?”林寒笑着嘀咕一句。